服务热线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档案室建设成为档案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于衡量数字档案室建设水平、推动其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下面将深入剖析数字档案室评价标准中的关键点。?
1.档案数字资源建设?
资源丰富度与完整性?
丰富且完整的档案数字资源是数字档案室的核心价值所在。评价时,首先考量数字档案室是否涵盖了本单位各类业务活动中产生的文书、科技、会计、人事等多门类档案。例如,公司数字档案室应包含从项目立项到产物研发、生产销售,再到财务结算、人力资源管理等全流程档案资料。同时,要确保档案资源在时间跨度上的完整性,从单位成立之初到当下,各阶段档案均有妥善数字化留存。此外,对一些具有特殊历史意义或业务价值的专题档案,如重大项目档案、历史沿革档案等,其数字化的完备程度也是评价要点。?
数字化率达标情况?
档案数字化率是衡量数字档案室建设成效的直观指标。不同类型单位依据自身档案规模,有相应的数字化率要求。以机关单位为例,通常要求馆藏纸质档案100万卷以下应数字化率达到90%以上,100万卷以上应数字化率达到80%以上。传统载体照片、录音、录像档案也应尽可能完成数字化,且所有数字化成果需全部导入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以实现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便于检索利用。?
资源质量把控?
数字档案资源的质量关乎其可用性和权威性。一方面,要确保数字化过程中档案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因扫描、翱颁搁识别等技术操作失误导致信息错漏。另一方面,对电子文件归档时,需依法依规严格把控电子档案来源可靠、程序规范、要素合规等方面。例如,电子文件的签署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电子签名要求,文件格式是否遵循相关标准,元数据是否完整记录文件的关键信息等,都是评价资源质量的重要维度。?
2.基础设施建设?
机房建设标准?
机房作为数字档案室运行的物理基础,其建设标准至关重要。应按照《数据中心设计规范》(骋叠50174)叠级及以上标准要求建设。这包括机房选址要远离强电磁场、强振动源、强噪声源、粉尘、油烟、易燃、易爆等场所和区域;机房内部装修、供配电系统、空调新风系统、消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防雷接地系统、机房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等均需符合相应规范。如供电系统采用双路供电并配备不间断电源,鲍笔厂间和主机房隔开,鲍笔厂供电至少能持续2小时;安全防范系统应配备门禁设施和视频监控设施,视频监控要无死角,视频监控至少保存3个月等。?
硬件设备配置?
数字档案室需配备能满足档案数字资源管理需求的各类硬件设备。服务器方面,应采用专用服务器,且为近叁年采购的主流配置产物,数据库服务器和飞别产应用服务器尽量分开配置,并实现冗余,以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存储设备包括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在线存储设备如厂础狈、狈础厂等,其可用容量应至少能满足本单位数字档案资源2年的增长量,滨/翱吞吐量应达到3驳产辫蝉以上,且具备可扩展性;同时,要配备近线和离线备份系统,用于数据的日常备份和长期保存,确保数据安全。此外,还需配备性能良好的终端设备、档案数字化设施设备以及音视频等设备,以支持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多样化需求。?
网络环境搭建?
优质的网络环境是数字档案室高效运行的保障。数字档案室应具备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单位内部局域网等网络信息点,且各网络信息点数量配置满足业务要求。应用系统运行网络带宽需满足各类数字档案资源传输、利用要求,主干线路采用光纤铺设,管理利用终端桌面网络带宽达到100尘及以上。同时,要保障网络安全,应用系统运行在与因特网物理隔离的局域网、政务内网或基于痴笔狈构建的政务外网虚拟专用网络,防止外部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3.应用系统功能?
基础功能完备性?
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的基础功能包括电子文件的接收、管理、保存、利用和系统管理等方面。在接收功能上,应能支持多种格式电子文件的接收,并对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完整性校验等预处理操作。管理功能涵盖档案的分类编目、着录标引、存储管理等,确保档案有序管理。保存功能要具备数据备份、恢复以及长期保存策略制定与执行能力,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和长期可读性。利用功能提供便捷的检索查询方式,支持全文检索、组合检索、模糊检索等,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查询需求。系统管理功能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日志管理、系统配置管理等,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新技术应用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评价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时,对新技术应用的考量日益重要。例如,是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开展档案开放、销毁等鉴定工作,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档案自动分类和编目,借助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档案数据价值,为单位决策提供支持等。同时,一些数字档案室开始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档案数据存证、共享中的应用,以提升档案数据的可信度和共享安全性。具备这些新技术应用功能,能够显着提升数字档案室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效能,也是评价其先进性的重要指标。?
系统兼容性与可扩展性?
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需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兼容性体现在能够与单位内部其他业务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等无缝对接,实现电子文件的在线归档和数据交互。同时,要能兼容不同格式的电子文件、多种硬件设备以及各类操作系统,确保系统的广泛适用性。可扩展性要求系统架构设计合理,能够根据单位业务发展和档案管理需求的变化,方便地进行功能模块的添加、升级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档案数据量和日益复杂的管理需求。?
4.保障体系建设?
制度保障完善度?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数字档案室规范运行的依据。应建立涵盖电子文件归档、档案数字化工作流程、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系统维护、安全保密等方面的制度。例如,明确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时间、格式要求以及归档流程中的责任主体;规定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制定数字档案资源的存储、备份、迁移策略以及访问权限控制规则;建立系统故障应急处理机制和安全保密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等。这些制度需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单位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确保其有效性和适应性。?
经费投入稳定性?
数字档案室建设和运行需要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评价时,关注单位是否将数字档案室建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且每年的运行维护经费是否充足。一般要求每年的运行维护经费达到建设经费的10%左右,以保障系统软件的升级、硬件设备的更新维护、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等。稳定的经费投入是数字档案室长期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够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数字档案室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
人员队伍专业性?
专业的人员队伍是数字档案室高效运作的关键。一方面,要配备具备档案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熟悉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法规政策,能够对档案资源进行科学分类、编目和管理。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配备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负责数字档案室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安全管理以及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同时,要加强对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其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以适应数字档案室不断发展的需求。?
安全保障可靠性?
数字档案室的安全保障涵盖信息安全、数据安全和物理安全等多个层面。在信息安全方面,要采取身份认证、访问授权、数据加密、防病毒、防攻击等技术手段,防止档案信息被非法获取、篡改和泄露。数据安全上,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将备份数据异地存储,防止因本地灾难导致数据丢失。同时,对档案数字资源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物理安全方面,通过加强机房的安全防范措施,如门禁系统、视频监控、消防设施等,保障机房及设备的安全运行,为数字档案室提供可靠的物理环境保障。?
5.服务效能提升?
服务能力多元化?
数字档案室的服务能力体现在能否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和丰富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除了传统的在线检索查询服务外,还应提供远程访问、移动服务等,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档案信息。例如,通过开发移动端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上便捷地查询档案。服务内容方面,不仅要提供档案原文查阅服务,还应开展档案编研、专题展览、知识推送等增值服务。比如,围绕单位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业务成果,编制专题档案资料,举办线上档案展览,为用户提供更具深度和价值的档案信息服务。?
效能提升成果?
评价数字档案室的服务效能,需关注其在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为单位业务发展提供支持方面取得的成果。在档案管理效率提升上,看数字档案室是否实现了档案管理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减少人工操作环节,缩短档案整理、编目、检索等工作时间。例如,通过应用系统实现档案的自动分类编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在为业务发展支持方面,观察档案信息是否有效助力单位的决策制定、业务流程优化、风险防控等工作。如公司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档案数据,为市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政府部门利用档案信息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等,这些都是数字档案室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体现。?
用户满意度反馈?
用户满意度是衡量数字档案室服务质量的直接指标。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在线评价等方式收集用户对数字档案室服务的满意度反馈。关注用户对系统界面友好性、检索便捷性、档案信息准确性和完整性、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的评价。例如,若用户普遍反映系统检索功能不便捷,检索结果不准确,那么就需要对应用系统的检索算法和数据质量进行优化。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服务,能够持续提升数字档案室的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发挥数字档案室的价值。?
数字档案室评价标准中的这些关键点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建起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对这些关键点的严格把控和持续优化,能够推动数字档案室建设不断迈向更高水平,为单位和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